在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的引领下,我国医疗领域正加速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新征程。在胸外科领域,国家积极推动各级医疗机构深化科研创新,着力研发前沿诊疗技术,为患者带来更优质的诊疗体验与健康保障。在2025年第二届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胸部外科专家委员会学术会议及青委会成立大会召开之际,我们荣幸邀请到了山东省肿瘤医院宋平平教授接受专访,围绕本次会议亮点内容、科室建设与发展、术后精准靶向治疗与MRD检测、AI的应用领域及前景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
聚焦前沿与创新,共绘学科发展蓝图
山东省临床肿瘤学会及各专业分会源自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旨在进一步扩大和推进中国临床肿瘤协会的发展。其中,胸部外科专家委员会肩负着双重使命:一是在学术层面力求突破与创新,二是着力提升临床诊疗水平。宋平平教授谈及本次会议的精彩内容时介绍,会议将聚焦于胸外科学科建设与发展、疑难复杂胸外科手术策略、达芬奇机器人以及纵隔及食管外科临床实践等几个方向。
此外,会议还深入探讨了围术期治疗相关药物的最新进展,例如为ALK融合早期肺癌患者带来突破性生存延长的ALINA研究1。该研究纳入了IB-ⅢA期可手术的ALK融合阳性NSCLC患者,结果显示,在ITT人群中,相对于含铂化疗组,阿来替尼带来了显著的DFS获益(HR=0.24),降低术后复发或死亡风险高达76%。基于这一研究成果,阿来替尼成为国内唯一获批ALK融合早期NSCLC术后辅助治疗适应证的ALK-TKI;并在2025年1月1日正式纳入国家医保,给更多早期患者带来治愈的可能。
在胸外科的发展方向上,微创化与智能化无疑是重要的趋势。因此,本次会议特别设立机器人手术专题环节,特别邀请了国内在该领域表现卓越的中心知名教授授课,以加深与会者对机器人微创手术的理解。
学科建设与技术发展并举,
MDT模式显著提升患者生存获益掌盘策略
前沿理念的落地生根,离不开扎实的技术根基与持续创新。近年来,在宋平平教授的带领下,科室在肺外科微创手术方面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探索。目前,科室已全面开展以胸腔镜为代表的肺外科微创手术,在省内较早开展单孔胸腔镜手术,获得患者、家属以及业内同道的广泛认可。团队创新开展了单操作孔及单孔达芬奇机器人手术,极大减小了患者的创伤,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更微创的治疗选择。
技术的精进,最终服务于更优化的诊疗路径和患者结局,在山东省肿瘤医院,MDT已经成为常态化的诊疗模式。自2020年起,山东省肿瘤医院为所有首诊患者提供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专家的免费MDT服务,实现了全覆盖、无死角,这一举措在全国范围极为罕见。相应地,宋平平教授带领的科室开设了肺小结节多学科门诊、Ⅲ期肺癌多学科门诊等多个特色多学科门诊。此外,科室还建立了ERAS病房,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较之前缩短了约30%。这一举措不仅减轻了患者的身心负担,还有效降低了医疗成本,实现了快速康复的临床目标。
在谈到如何构建一个优秀科室的话题时,宋平平教授表示,首先要构建专业标准化的诊疗体系,通过建立规范的诊疗流程、精细的手术操作规范以及医疗质量控制标准等,确保医疗质量与安全,实现医疗服务的同质化。他还强调,一个优秀科室必须以患者为中心,医护人员应重视患者的身心感受,让患者在就医过程中感受到温暖与关怀。
靶向治疗与MRD检测:
优化肿瘤精准诊疗路径
随着检测技术的不断优化,肺癌治疗已经从传统的组织分型迈入了精准的分子分型时代,这一变革为靶向治疗在围术期的应用开辟了广阔前景。
ADAURA2和ALINA研究1分别为EGFR突变和ALK融合患者建立了术后靶向辅助治疗的标准治疗地位。在术前新辅助治疗方面掌盘策略,ALK和EGFR靶点抑制剂则显示了不同的治疗潜力。其中NAUTIKA1研究3已公布的结果表明,阿来替尼新辅助治疗患者MPR率为66.7%(6/9),pCR率为33.3%(3/9),这一结果优于既往的新辅助靶向治疗方案。当然,这一结论仍需更深入的临床研究进一步验证。
精准治疗效果的评估与复发风险的动态监控,离不开先进检测手段的支持。在肺癌围术期治疗中,MRD的检测已成为当前的研究热点,其在预后和复发预测、疗效监测及治疗指导方面展现出重要价值。
多项研究证实,ctDNA-MRD与治疗预后密切相关。例如,IMpower010研究的生物标志物分析显示4,无论是ctDNA阴性还是阳性患者,接受阿替利珠单抗治疗DFS均能获益,尤其ctDNA阳性患者复发风险显著更低。
在术后复发风险的预测方面,LUNGCA研究显示5,MRD对复发转移的预测贡献度高达63%,超过TNM分期等传统指标总和。此外,MRD可早于影像学3-6个月预警复发,部分研究提示6平均提前时间约为5个月。
此外,MRD状态可作为临床治疗升降级的影响因素之一:对于术后MRD阳性患者,辅助治疗(如靶向或免疫治疗)显著改善生存,而阴性患者可适度调整治疗方案,避免过度治疗7。
前瞻布局临床研究,
严谨、创新与合作护航发展
在谈及科室目前的科研进展时,宋平平教授强调,临床和科研是医学发展的两大支柱,对科室建设至关重要。
在临床科研领域,宋平平教授团队发起了一项针对ALK阳性患者的多中心临床研究。该研究采用术前新辅助靶向治疗、手术以及术后辅助靶向治疗的综合模式,期望该研究结果能够协同同期开展的多项国际研究,为围术期靶向治疗模式提供更坚实的数据支持,为ALK阳性可手术患者提供更多治疗模式选择。此外,在术后辅助靶向治疗领域,科室也作为一项全国大规模多中心临床研究的重要参与者,也贡献了全国领先的数据量(第一阶段位居首位,第二阶段位居第二)。这项研究预计很快发布积极成果,有望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数据支持,为临床指南更新提供重要依据。
在担任诸多大型临床研究的PI过程中,宋平平教授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与深刻的心得。他强调,在研究开展的全流程中,团队良好高效的沟通协作是成功的关键。同时,未来团队需要秉持严谨、创新和合作的精神,加大科研投入,拓展研究方向,加强团队建设,致力于为肺癌患者提供更优质的治疗方案,为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人工智能多模态提升效能,
未来应用前景广阔
在医学实践与科研探索中,AI已发展为提升效率的重要工具。宋平平教授指出,卷神经网络在图像分类等领域取得显著成功,推动了医疗AI技术的蓬勃发展。在临床辅助决策方面,AI技术已覆盖从预问诊到患者远程管理的全流程。例如,华西医院和上海科技大学联合开发的C-Lung-RADS评估系统在《自然·医学》发表8,通过整合AI深度学习模型、随访动态变化、人口学因素等信息,实现了两阶段、多维度的结节风险评估。此外,AI技术在加速药物研发、文献解读、智能写作、问答等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其发展方向主要包括精准医疗、医疗资源分配、医学教育和慢性病管理。人工智能与人类协作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探索和创新。
医学的每一次进步,都是在希望与挑战交织的征程中点亮的熠熠星火。在胸外科领域掌盘策略,微创技术革新与多学科协作模式的深化正推动个体化诊疗迈向新高度,而精准诊疗的深化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有望成为突破临床瓶颈的重要驱动力。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与医学理念的不断升华,胸外科将为人类健康构筑起更为坚固的防线,在守护生命的征程中续写更多华章。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