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们,最近楼市出了个大新闻融证通,估计好多人刷到了但没看懂 —— 央行首次明确说要加大存量商品房和存量土地的盘活力度,简单说就是政策方向彻底变了,以前忙着 “救需求”,现在一门心思 “清库存”,而且四季度很可能要大规模收购新房当保障房。这话听着绕,今天咱掰开揉碎了聊,全是实在话。
先给大伙说清楚这事儿到底是啥。以前救楼市,套路咱都熟:降息、降首付、取消限购,说白了就是想让老百姓赶紧掏钱买房,把需求拉起来。但这次不一样了,央行直接把矛头对准了 “库存”—— 就是那些盖好卖不出去的房子,还有拿了地没开发的闲置土地。具体咋干?两大招:一是让国企出面,用合理价格把开发商卖不动的新房收了,改成保障房;二是把那些荒着的存量土地盘活,要么盖保障房,要么搞配套。光央行就拿出了 3000 亿保障性住房再贷款,听说能带动银行再放 5000 亿,这力度可不是闹着玩的。
现在全国到底有多少库存?说出来吓你一跳。截至今年 3 月,全国商品房库存达到 7.48 亿平方米,光住宅就有 3.94 亿平方米。更离谱的是有些三四线城市,比如韶关,库存得卖 153 个月,也就是十几年才能清完。这就像家里衣柜堆满了旧衣服,新衣服根本没地方放,楼市也一样,库存不清掉,新的健康循环根本建立不起来。
那为啥突然从 “救需求” 转向 “清库存”?因为老套路彻底失灵了。咱回忆下,2015 年搞货币化棚改,直接给钱让拆迁户买房融证通,当时房价确实涨了,但现在这招不管用了。一来拆迁成本太高,老百姓都觉得拆迁能暴富,谈判起来太难;二来经过那轮棚改,很多家庭早就有房了,再刺激也没新需求了。
还有个关键问题:现在市场不缺 money。M2 总量都突破 300 万亿了,但钱都趴在银行里不动,因为大家不敢投资也不敢乱花。以前钱流进楼市推高房价,现在没人接盘,钱就流不动了。所以政策只能换方向,与其逼着老百姓买房,不如政府下场把库存消化掉,让资金重新转起来。
这政策一变,影响可就大了。先说说对开发商的影响,这可是救命的钱。国企收购新房,开发商能快速回笼资金,欠的债能还了,烂尾楼的风险也能降点。青岛之前试点,用 18.5 亿收了 2319 套房,那些开发商立马就有钱搞 “保交楼” 了。但别以为开发商能漫天要价,政策明确说了 “合理价格”,而且得 “以需定购”,不是你盖啥就收啥,得符合保障房的需求才行。
对咱普通人来说融证通,最直接的就是保障房变多了。以前想租个稳定的保租房难,现在收储的新房改一改就能用。北京、上海今年毕业季已经拿出几千套保租房,都是专业运营的,比跟个人房东租房稳多了。而且这政策不光在一二线城市搞,县城也能享受到,毕竟三四线城市库存更严重,以后县城的工薪族也能有更多保障房可选了。
不过有句实话得说透:这政策不是救房价的。有些朋友盼着这下房价能涨,别做梦了。日本 90 年代也搞过类似的 “公营住宅制度”,收民间房子当保障房,最后也没让房价反弹,只是稳住了市场秩序。咱们专家也说了,房地产至少得调整 3 到 5 年,不可能靠这一个政策就回暖。
说到这儿,我得聊聊我的真实看法,可能有点犀利但绝对实在。
第一,这政策标志着楼市彻底告别 “高增长” 时代了。以前咱们总觉得房子能保值增值,现在看来,那种闭着眼买房赚钱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以后楼市的核心是 “稳”,不是 “涨”,政府要的是健康循环,不是泡沫重来。
第二,别高估短期效果,这是场持久战。现在虽然 50 多个城市都表态要搞收储,但真正落地的没几个。最大的难题是不赚钱 —— 收房要花钱,改成保障房后租金又不能太高,资金平衡很难。而且符合收储条件的项目也少,不是所有卖不动的房子都能当保障房。所以别盼着四季度一搞,市场立马就好,这事儿得慢慢磨。
第三,这才是房地产的 “新模式” 该有的样子。以前全靠卖新房拉动,现在终于开始盘活存量了。就像家里的旧东西,扔了可惜,改成有用的物件才叫会过日子。楼市也是这个理,把闲置的房子用在刀刃上,既解决了库存,又帮了需要住房的人,这才是可持续的路。
最后想说,这次政策转向其实是给楼市 “刮骨疗毒”。以前靠刺激需求的玩法是 “治标”,现在清库存、建保障房才是 “治本”。虽然过程会慢,可能还会有房企暴雷、债务违约的问题,但总比一直拖着强。
楼市的逻辑已经变了,咱们普通人也得跟着变思路。以后别再盯着房价涨跌焦虑,多看看这些政策背后的真实需求。这盘大棋才刚开局,后面还有很多故事可讲,关注我,咱慢慢聊透楼市里的真真假假。
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