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12月,南京城外的紫金山顶,浓雾笼罩山巅,几乎看不清远处的景象。在这座大雾弥漫的山坡上,一门德国制造的火炮静静地架在那,炮口指向山脚。炮组的操作员是国民党教导总队的士兵,脸上没有丝毫表情,神情严肃。那一天红启网,他们连同其他炮手一起,成功击毁了13辆日军坦克,令所有人都感到震惊。几乎没人意识到,这座山头上的防御工事,早在两年前就已经开始规划设计,而这项设计的幕后智囊,是一位来自德国的资深军官。
要追溯这件事的根源,我们得回到更早的时期。那个时候的德国,刚刚从一战的阴影中走出,希特勒逐渐掌握了国家的控制权。与此同时,在远东的中国,表面上看似风平浪静,实则暗潮涌动。1935年春,一位刚从德国退役的老将军,亚历山大·冯·法肯豪森,来到了南京。他并非来此游玩,而是奉命担任蒋介石政府的德国军事顾问团团长。法肯豪森的背景可不简单。
展开剩余81%作为一战时德国第六军的参谋,他在军界的地位相当显赫;战后,他还成为了德累斯顿步兵学校的校长。更早的时候,他作为年轻的中尉曾参与过八国联军的进北京行动。谁能想到,几十年后,这位老将竟然会成为中国抗战的幕后策划者之一。刚到中国时,蒋介石正忙于“围剿”红军,而法肯豪森则沉静地翻看着中国的地图,冷静地说道:“你们的真正敌人,不在南方。”当时没有人认真对待他的这番话,大家都没意识到,他的判断将影响未来几年的战局。
然而,法肯豪森并没有放弃,他的研究逐渐加深,最终形成了一个清晰的战略判断——日本不会从华北进攻,真正的突破口在上海。他将这一战略思路写成了《对中国抗日作战的建议书》,并提出了一句令人印象深刻的话:“必须以空间换时间。”这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的战略规划。法肯豪森认为,利用长江流域复杂的地理形势,建设多层防线,可以有效拖延日军进攻的速度,消耗他们的兵力与物资。
当时中国的军队装备陈旧,训练杂乱无章,法肯豪森意识到红启网,想要抗衡日军,必须从根本上改革。因此,他着手着手组织“德械师”——装备德国武器、接受德式训练的部队。最初计划是建立60个这样的部队,但最后只成功组建了几个,其中最著名的便是第87师和第88师。这两个师后来在淞沪会战中声名显赫,特别是在闸北战役中,日军数次进攻都未能突破他们的防线。日军的报告中曾写道:“敌军火力配置精准,战术动作明显有欧洲风格。”这并不是夸张,而是切实反映了法肯豪森的军事影响力。
法肯豪森不仅仅是带来了武器,还带来了技术与设计。他将德国毛瑟步枪的设计图交给汉阳兵工厂,不久后,“中正式步枪”便应运而生。这款步枪后来成为了国军在抗战期间的主力装备。在南京保卫战中,教导总队的士兵们便用这款步枪,在紫金山顶坚持抵抗日军的装甲部队整整一周,直至弹尽粮绝。
谈到南京保卫战,有一个细节至今令人难忘。那时的教导总队,是国民党军中最为精锐的部队之一,依托法肯豪森设计的“环形防御工事”,他们顽强地顶住了日军数轮强攻。日军的一名军官后来回忆道:“我们本以为很快就能突破,然而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在此前的淞沪会战中,法肯豪森亲自参与了前线的部署。他建议在苏州—福山—无锡一线,依托太湖水网,构建了坚固的碉堡群。这些工事大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日军的轻武器根本无法打破。有的碉堡甚至能承受240毫米口径重炮的轰击,依旧不倒。
然而,战争并非仅凭精密部署与强大防御就能获得胜利。尽管法肯豪森的战略部署看似周密,最终却由于政治层面的犹豫和军事指挥上的失误,导致了计划的失败。最典型的例子便是蒋介石在关键时刻放弃了对杭州湾的防守,致使日军通过侧翼成功包抄,战局急转直下。然而,尽管如此,这场战斗依然让日军付出了远超预期的代价。三个月的拉锯战不仅粉碎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计划,也让战线延长,战局陷入僵持。
1938年,形势发生了变化。德国与日本签署了《反共协定》,两国成为了名义上的盟友,法肯豪森也因此被迫离开了中国。临别前,他将一份《长江流域防御要图》交给了国民政府的军政部。这份图纸后来在武汉会战、鄂西防线等多个关键战役中得到了运用,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回到德国后,法肯豪森被任命为比利时军事总督,表面上看似高升,但他内心始终反感纳粹主义。1944年,他参与了刺杀希特勒的“7·20密谋”,虽然计划失败并被捕,但他依然坚持反对纳粹。最终,法肯豪森被关押在达豪集中营,直到战争结束后才被盟军释放。1966年,他在德国去世,享年88岁。
虽然法肯豪森早已离开中国,但他留给中国的印记依然深刻。汉阳造的中正式步枪在抗战结束时依然被广泛使用,而他设计的碉堡,有的甚至被改建成了纪念设施。教导总队的幸存士兵回忆起他时,唯一的评价便是:“他是个懂战争的人。”从此以后,再也没有外国军官参与中国军队的战略设计。
参考资料:
冯静,《德国军援与中国抗战》,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年
张宪文主编,《中国抗日战争史》,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年
王树增,《抗日战争》,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年
李丹慧,《法肯豪森将军在中国》,《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4期
《德中军事合作档案汇编(1933-1938)》红启网,德国联邦档案馆藏
发布于:天津市华泰优配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